不止求索 安仁中學智慧化教學
作為安仁中學校長,劉剛的教育生涯算起來已有34年之久,對教育事業頗具心得。曾經,他在基層學校從事了16年初高中語文教學工作,對教育教學方面一直有著深入的研究。 安仁中學始建于1945年,地處中國博物館小鎮——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。建校以來,安仁中學已培養了3萬多畢業生,包括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足登“三極”(北極、南極、珠峰)的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,曾留學美國的核物理學家肖崢,火印版畫創始人趙光濤和千余名被北大、清華、復旦、同濟大學、上海交大等全國重點院校錄取的畢業生。
2016年6月,大邑縣教育局率領大邑中學、安仁中學等學校一線教師,到北京一零一中學、河南騾河市五高進行了考察。1個月后,將安仁中學列為兩所核心試點學校之一,計劃構建一種以“教學高效、學習主動、數據可視、互動個性”為目的的教學平臺。
安仁中學這樣一所歷史悠久,辦學特色鮮明,培養了眾多人才的名校,取得了哪些教學成果?哪些信息化教學的經驗可以借鑒?有了這些問題,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。對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,劉剛認為:科技作為生產力,推動了教育信息化,這是與時俱進的選擇。以人為核心的教育,實現信息化發展,更加有利于學校公共平臺的建設和完善,有利于教師教學資源的搜集、整合、利用與創新,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提升,必須認識到這一變革帶來的不可逆轉的推動作用,樂于接受,努力學習,好好利用。
信息化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需要,是教學改革的推進器,提升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是學校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基石。為此,安仁中學成立了由校長、副校長、教務處、信息組和學校骨干教師組成的信息化教學管理機構。學校多年來致力于教學信息化建設與開發,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信息化教學建設。目前,學校各班級皆是多媒體網絡教室。2016年,搭建有利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公共服務平臺。